“躺平式干部”虚字当头、空字挂帅,面对急难险重任务不负责、不作为,贻误的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,损害的是民生福祉,伤的是群众的心。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对整治“贯彻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不担当、不用力”“玩忽职守不作为”等作风问题作出部署要求,面对“躺平式干部”,我们必须以雷霆之势亮剑出击,对症下药、多管齐发,让“躺平式干部”站起来、干起来、跑起来。
拧紧思想“总开关”,给“躺平式干部”灌一副“醒脑药”。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缺失、宗旨意识淡薄,自身要求松懈,忘了“我是谁”“我要干什么”,导致缺乏干事创业精气神,“躺平”当陀螺,不抽不动。殊不知“思想上松一寸,行动上就会差一尺”,最终沦为得过且过的“撞钟和尚”。对此我们要强化党性教育,把牢“思想之舵”,补足“精神之钙”,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,严格落实“第一议题”制度,以理论学习中心组、党支部“三会一课”、主题党日、党员干部交流研讨会等为抓手,进一步深化对党章党规党纪以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、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学习,切实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。
树好用人“风向标”,给“躺平式干部”打一剂“强心针”。一些党员干部在工作中遇事推诿、怕担风险、不负责任、缺乏闯劲、效能低下,甚至遇到矛盾问题就“上交”、碰到难题往后退。这就需要充分发挥用人“风向标”作用,识别、选准、用好干部,完善考核制度,强化考核结果运用,将结果与干部选拔任用、培养教育、管理监督、激励约束、问责追责等结合起来,依据考核结果进行奖惩,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,坚决对“躺平者”说不,坚定为担当者叫好,推荐使用一批“干将”“闯将”,保护、激发和调动党员干部干事创业“内动力”,让想干事能干事者上,让不担当不作为者下。
用好监督“ 探照灯”,给“躺平式干部”划一条“硬杠杠”。审视种种“躺平”现象背后,还折射出一类干部的典型特征是“不喊号子不拉纤,撸起袖子一边看”,安于现状、不思进取,庸碌无为“混日子”。有的干部平常不言不语,有事一问三不知,见到工作“两手一摊”,碰到问题“两眼一黑”。面对这样的干部我们就应该坚持“严”的基调不动摇,强化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,不断创新监督手段,拓展监督渠道,对浑水摸鱼、推诿扯皮、得过且过等具有苗头性、倾向性问题的“躺平式”干部,采用谈话、函询等方式及时咬耳扯袖,做到早发现、早提醒、早纠正,防止小问题演变成“大祸患”。